大连足球历史丰富多彩,群星璀璨。他们当中有些不是大连本地人,但他们的职业生涯却与大连足球血肉相关。“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追忆先贤的事迹,旨在更深入地了解当下,更好地发展大连足球事业。
大连足球园丁的动人故事无论用多少笔墨恐怕也描述不完,因为实在太多太多。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在大连业余体校、体训班(后来的足球学校)从事过专职青少年足球教育工作的有:谭学高、王清汉、赵鲜凤、朱作富、王克民、孙连璋、贾凌福、王有成、丛润芝、王立惟、丛安庆、孙元云、孙凤玉、王亮等等。这还仅仅是在大连足球运动学校和体训班的如今已经年过古稀的一批老教练,而区体校、基层学校等等诸如孙重兴、王冬青、陈俊、张斌、盖增君、柳忠云、宋元栋、程显飞、何军等等,各个年代都有一大批辛勤育苗的代表人物。但是不能不提的是上世纪50年代最早带大连青、少年队的老教练王赞瑛。这样说吧,最晚到1964年出生的大连籍足球队员孙伟,之前凡是从大连体校出来的国脚,几乎都得到王老师的真传。

王赞瑛老师1914年11月15日出生于大连,卒于1976年11月26日。
王赞瑛曾因搞足球被抓
出生于1914年的王赞瑛老师,早在上世纪30年代就与郭鸿宾等齐名,素有“小白帽”“草上飞”之称。当时曾接受在大连的德国企业老板乌尔茨之邀,出面组建了斯巴达克队。包括老板乌尔茨在内,队中不乏数名外国队员,当然也力邀了包括大连足坛名宿杨振增、郑广禄、安邦有在内的本地球员,曾赴沈阳,大获全胜,可见实力不俗。王老师也曾因从事足球运动而被日本殖民当局抓进水上警察署关了好几天才放出来,可见老一辈先贤搞足球的不易。
新中国成立后王老师在医药公司工作,仍不放弃一生挚爱的足球,尤其对大连少年足球热心非凡。1955年,辽宁省举行过一次少年足球比赛,他受市体委委托临时组建了大连童子军出征沈阳,这是大连第一支少年队的雏形。1955年,辽宁省体委下发通知:“拟于1956年举办第一届全省青少年足球锦标赛”。得到这个消息,大连体委决定在下半年组建大连少年队,以备打好次年在锦州举行的比赛。这个组队的重任就落在了当时还在医药公司工作的王赞瑛老师身上。翌年大连业余体校成立时把他调入体委系统,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大连首批从事专职少年足球教练工作的园丁。

王赞瑛选拔小球员有一套
当时大连的初中学校中,8中、6中、铁中以及新华中学等开展足球活动尤为出众,于是王老师就以这些学校为主,正式组建了第一支少年足球队。
俗话说良好的选材就是成功的一半,王老师选材很有一套自己独特的办法。少年足球队员的选材,最初稚嫩点并不可怕,关键是要脑子好使,就是会踢意识足球,身体柔韧性好、反应机敏。那种鬼精灵、可塑性强的应为首选。王老师还很看重少年队员的意志品质:品行是否端正,是否肯于刻苦训练,是否有集体主义精神、能否与队友密切配合,是否品学兼优等等,这些都要细致观察。那种脑子乱呼呼一摊糨糊式的,虽然身高马大一时还挺好用,但是发展前途不大的则不予录取。当时大连踢球的孩子挺多的,例行的比赛可以选材,但是要真正发现好苗子还要向基层学校老师询问、沟通,了解更多的详细情况,而且必须长期私下里跟踪考察。后来与王老师共事过的几位晚辈教练形容王老师选材时的形象是:每天骑个自行车,大街小巷不断地寻觅;裤子上两个口袋,一个是装着大生产牌香烟,一个是笔记本,见到在马路上或者胡同里踢球的好苗子,立马记录下来,经过数月考察,通过打比赛考核才最后确定收入队中。
苗子选出来了,如何训练这些小队员呢?种花须知百花异,育人要懂百人心。都说教书育人,王老师在训练少年队员时,也是先教队员如何做人,然后才教如何踢球,教人教球,育人于教球中。
王老师教球育人,“不学礼无以立”,训练伊始就进行礼仪教育,包括穿衣戴帽、待人接物、语言行为等等,简直包罗万象,良好的素质养成正是绿茵场上一种无形的战斗力。王老师不仅训练比赛要管,而且生活当中事无巨细也亲力亲为,更一刻不放松地抓小队员的学习成绩。队中有一条规定:凡是功课掉队的都要停止训练。所以热爱足球的队员们非常珍惜训练比赛机会,没有一个不用功学习的,真正做到了踢球学习两不误,为队员们后来成才打下了基础。
王老师采取经常打比赛的实践法,来提升球队的能力,这一招效果很好。少年队曾数次在大连、旅顺与当时旅大学联代表队和旅顺中学交手,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还与青年队、成年人等各种球队打比赛,甚至许多成年队都不是这支少年队的对手。

大连童子军零失球获得全国冠军
这支少年队1956年5月获得了辽宁省少年足球锦标赛冠军,载誉归来后,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闻讯特意赶来拍摄了纪录片,并于当年10月在全国公开放映,一时大连童子军足球事迹传向全国各地。
是年8月,第一届全国青少年体育运动大会在青岛举行,大会主要进行田径和体操比赛,但是足球被列入了表演项目。共有三支少年足球队参赛:一是东道主山东队,二是新疆队,三就是辽宁队。由于大连少年队此前在5月获得了全省冠军,当仁不让地代表辽宁参加了这次足球表演赛。开幕式表演的是辽宁少年队与东道主山东队的比赛,辽宁少年队1比0取胜;次战5比0大胜新疆队,两战皆胜而且不失一球。他们的突出表现深受媒体和观众喜爱,当时在现场观看比赛的北京体委负责人,因为北京也在此前早已建立了业余体校足球训练体系,觉得与大连少年队比试肯定受益匪浅,于是立即邀请大连少年队进京表演。这完全是做梦都想不到的美事!上世纪50年代的少年没有太多的出远门机会,谁不想去首都啊!
1958年7月全国少年足球锦标赛,共有38个城市的少年队分成两个阶段分别在沈阳、重庆、保定、郑州、南京和武汉六个赛区举行,只有取得分区赛小组第一名的6支球队才有资格参加于8月17日至31日在北京举行的第二阶段决赛资格。大连少年队不负众望,击败了沈阳、延边、长春等劲旅,终于获得了进军首都参加决赛的机会。
当时在北京的大连籍国脚孙福成、陈家亮、王克斌和丛者余都到现场观看、指导来自家乡的童子军,见到这些足球健将和心中的偶像,小队员们甭提多高兴了!四位大连籍国脚还与全队合影留念,国脚的到来给了小队员们极大的鼓舞。
在北京的六强循环赛中,大连少年队再次以5战4胜1平不失一球的成绩,获得了冠军。这是继1951年以大连人为主组成的东北队零失球获得全国足球冠军和1955年第一届全国工人运动会足球决赛大连造船厂足球队零失球获得冠军之后,大连童子军又一次零失球获得的全国冠军。

从1955年执教盖增圣等第一批30年代出生的少年队开始,直到后来的戚务生、李应发、王积连、张引、迟尚斌,再到“文革”后执教1964年出生的关门弟子孙伟等为止,王赞瑛老师可以说是大连少年足球训练的开山鼻祖,足坛弟子已经桃李满天下了。特约撰稿朱元宝郭军
“王赞瑛老师在选苗、育苗方面的经验,为大连足球的发展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当中国足球终于实现了‘走向世界’的夙愿时,我们不会忘记先辈做出的贡献。”——曾在第一批少年队任队长、后来担任过中国足协副主席的盖增圣2011年曾如是评价王老师。

大连少年队4胜1平0负积14分,得失球14/0,获得冠军,(当时计分办法是胜一场积3分,平一场积2分,负一场积1分)上海队2胜3平0负积12分,得失球13/2,获得亚军,天津队2胜2平1负积11分,得失球4/2,位居第三。
这支夺取全国冠军的少年队的主要成员有:陈文芳、桑廷良、高春武、徐来贤、陈福祥、陈存才、李德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