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师资条件
(1)知识与学缘结构:在8名团队成员中,有4名博士,2名硕士;教授2人,副教授2人,讲师2名以及中学高级教师2名;分别毕业于包括华中师范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武汉体育学院、沈阳体育学院等5所不同高等院校;专业领域涵盖教育学、体育学、心理学及管理学等相关的多个学科;工作性质涉及学校体育理论与实践教学的不同领域。
(2)年龄结构:团队成员整体年龄结构合理,团队骨干成员中46~50岁3人,45~40岁2人,40岁以下3人,中青年教师为主,学术发展潜力较大。
(3)课程团队注重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坚持发挥老中青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做到培养有计划、中期有检查、后期有讲评,使青年教师的业务能力不断提高。同时鼓励青年教师积极攻读学位或外出进修,把业务能力和科研水平的提高以及个人发展紧密结合,取得了理想的培养效果,近五年有2名教师攻读了博士学位,3名教师晋升了职称,为本学科的发展积蓄了力量。
(4)高运动技能的体育师资:作为专业体育院校,大量的“教练员型”师资,促进了《学校体育学》课堂教学理论与运动技能教学实践进行了合作式教学的实验效果。同时,作为专业体育院校所,所开设出的运动项目,足以覆盖当前中学体育课程改革后多样化的教学内容。

2、场地资源条件
(1)充足的体育教学场馆资源:体育师资培养过程中的实践性教学环节,需要大量的体育场馆资源作保障,作为专业体育院校所具有的充足的运动教学与训练场地正好能够满足这一需要。
(2)微格教学实验室:迄今为止国内唯一为体育专业学生创建的微格教学实验室。

3、实践性教学条件
把教育实习作为集中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阵地。近年来的教育实习,改变了原来的由各年级负责人联系实习点的办法,建立了较为稳定的实习基地。目前在大学建立了以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南民族大学等大学,以咸宁职业高中、温泉中学、鄂南高中、通山一中、通山二中等中学职校在内的共20多所实习基地,在互惠共赢的基础上共同搞好教育实习。聘请其他教研室的技术课教师参加指导教育实习并以其为骨干,同时在实习学校聘请了一批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担任本专业和本课程的编外指导教师。

4、网络教学环境
以我校投资上千万元建设的校园网络为依托,并投资300多万元使新体育科技馆的教室全部装有多媒体教学设备,图书馆和计算机房对学生开放,所有学生宿舍都有校园网络接点,同时建有体育社会科学研究中心(国家体育总局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武汉体育学院精品课程的专门网站,可满足本课程教师网络教学和学生课外学习使用。
引进赛尔公司的Cernet Blackboalb在线教学管理平台,构建网络教学系统,运用网络教学手段,丰富课后教学内容,补充课堂教学不足。